日本麻疹來勢洶洶,症狀是什麼?該注意些什麼?

常見疾病
日期:2025-03-12

日本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,主要透過空氣和飛沫傳播,感染後會引發發燒、出疹等典型症狀。近年來,由於疫苗接種率的變化和部分地區的防疫鬆懈,麻疹疫情偶有爆發,特別是未接種疫苗的族群更容易受到感染。本篇文章將全面解析日本麻疹的傳播方式、症狀表現、預防與治療方式,讓讀者對這種高傳染性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
日本麻疹是什麼?為什麼是高傳染性疾病?

日本麻疹其實就是「麻疹」的一種表現形式,它是由麻疹病毒(Measles virus)引起的急性傳染病。由於該疾病的傳染力極高,在過去未普及疫苗的時代,幾乎所有人都曾經感染過。

日本麻疹的傳染方式

  • 麻疹病毒主要透過 飛沫傳播空氣傳播,當感染者咳嗽、打噴嚏或說話時,病毒會懸浮在空氣中並傳染給其他人。
  • 這種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存活數小時,即使患者離開房間,其他人仍可能因為吸入病毒而感染。
  • 日本麻疹的 基本傳染數(R0) 高達 12~18,表示一個感染者平均可以傳染 12~18 人,遠高於流感。

哪些人容易感染?

  • 未接種疫苗者:未接種過 MMR(麻疹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)疫苗的人最容易感染。
  • 嬰幼兒:6 個月以下的嬰兒免疫力較低,若母體無抗體保護,則感染風險大增。
  • 免疫力低下者:如癌症患者、接受器官移植者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,感染後併發重症的風險較高。

麻疹症狀有哪些?如何辨別日本麻疹?

當一個人感染日本麻疹後,病毒會進入體內並經過一段 潛伏期(約 7-14 天),之後開始出現症狀。

麻疹的早期症狀

  • 高燒(通常超過 5°C)
  • 乾咳、流鼻涕
  • 眼睛紅腫、結膜炎(患者會對光線敏感)
  • 身體倦怠、食慾下降

發燒出疹是麻疹的重要標誌

當感染者發燒約 3-5 天後,皮疹開始出現,這是麻疹最具代表性的症狀:

  • 最初 出現在臉部、耳後
  • 隨後 逐漸擴展到頸部、軀幹、四肢
  • 最後 皮疹可能併發輕微出血點,顏色由紅色轉為深紅色

口腔內的 Koplik 氏斑點

在皮疹出現前 1-2 天,患者的口腔內側頰黏膜可能會出現 白色顆粒狀斑點,周圍環繞著紅暈,這是麻疹的特徵性症狀。

A_32_3.png

發燒出疹是日本麻疹的特徵嗎?有哪些相似疾病?

發燒並伴隨出疹的疾病不只麻疹,還有其他病毒性感染可能造成相似症狀。

可能與麻疹混淆的疾病

  • 風疹(德國麻疹):皮疹較細小,持續時間短,且病程較輕微。
  • 玫瑰疹(嬰兒突發性發疹):嬰兒常見,特徵是發燒後皮疹才出現。
  • 登革熱:患者會出現皮膚瘀斑、關節疼痛,但無 Koplik 氏斑點。

如何確診日本麻疹?

醫師通常透過臨床症狀診斷,但若症狀不典型,可進行:

  • 血清學檢測:檢測麻疹 IgM 抗體
  • 病毒核酸檢測(PCR):確認是否感染麻疹病毒

日本麻疹的預防與疫苗接種

目前預防日本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 MMR(麻疹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)疫苗

接種疫苗的時間

  • 第 1 劑:12-15 個月大
  • 第 2 劑:4-6 歲
  • 成人若無抗體,建議補打 MMR 疫苗

疫苗保護力

  • 第一劑 可達 93% 保護力
  • 第二劑 可達 97% 以上保護力
  • 群體免疫效應可有效防止大規模疫情爆發
A_32_4.png

日本麻疹治療方式與照護建議

目前沒有針對麻疹的特效藥物,治療方式主要是 支持性療法,緩解症狀並預防併發症。

如何舒緩症狀

  • 降溫:可使用對乙醯氨基酚(避免使用阿司匹林)
  • 補充水分:防止脫水
  • 隔離措施:患者應隔離至少 4 天,避免傳播病毒

結語

日本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,雖然目前已有疫苗可有效預防,但全球仍偶有疫情爆發。認識其傳染方式、症狀、預防與治療方法,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疫情時做出正確的因應措施。

常見問題解答 (FAQ) 
日本麻疹與風疹的差別是什麼?
日本麻疹(麻疹)與風疹(德國麻疹)都是病毒感染,但麻疹病程較嚴重,皮疹顏色較深且持續時間較長,而風疹皮疹較細小且短暫。
日本麻疹的潛伏期有多長?
一般為 7-14 天,感染者可能在發病前 4 天至發病後 4 天內具傳染力。
麻疹會留下後遺症嗎?
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肺炎、腦炎等併發症,極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(SSPE),數年後影響大腦功能。
成年人可以接種麻疹疫苗嗎?
若成人未曾接種 MMR 疫苗,建議補種,尤其是計畫前往疫區者。
孕婦感染麻疹會怎樣?
孕婦感染麻疹可能導致早產、胎兒感染,嚴重者可能影響胎兒發育。
麻疹有可能自行痊癒嗎?
是的,多數健康成人可自行痊癒,但可能持續 2 週,需注意併發症風險。
麻疹疫苗有副作用嗎?
常見副作用為輕微發燒、皮疹,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反應。
麻疹疫情如何防範?
保持疫苗接種率、加強個人衛生、避免與感染者接觸是最佳防範措施。